兼并出规模,改造增效益(第1页)
扩张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但是,扩张往往也意味着大资金大投入,与此相对的扩张风险往往也非常巨大。中集从1993年开始实施兼并战略到1996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和成功改造,完成了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基地的部署。它通过兼并战略成功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使其在一个本来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一个辉煌的“造箱王国”。1996年起,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量和销量连续三年雄居世界第一。
分析行业形势
象家电和其它众多消费品行业一样,集装箱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规模上去了,才有空间去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非常繁荣,加上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中国集装箱工业进入大踏步发展阶段。中国一下子有20多家集装箱厂先后上马。与此同时,东南亚诸国也在大力发展这一出口型工业。
新建箱厂大多投资大、技术设备先进,且多有欧美、南韩及台湾地区资本介入并负责管理,起点很高。中集在1990年的产量尚不足一万,在规模上中集明显处于劣势,很难抵挡新建箱厂的竞争。
中集需要扩大规模,这是麦伯良明确的认识。问题是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开始动作?集装箱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但投入巨大。此时的中集虽然在发展中,但实力还相当弱,资金上并不占有优势。巨额投入在各地设厂,对当时的中集来说是不太现实的扩张选择。麦伯良选择了收购兼并的方式。
“兼并动作的开始是基于当时内外部环境的分析,”麦伯良指出。他的决策依据主要在于对以下因素的分析:
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当时中国的管理水平还很低,投资水平也很低。集装箱制造在当时的利润率很高,1990年时曾高达30%。高利润率吸引了很多企业纷纷进入,行业内新项目不断上马。在生产能力急剧膨胀的同时,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现象也十分突出。
在这样一个非高科技行业里,这种利润率显然是不合理的。尽管集装箱的需求因为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一直在增长,但这种需求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供应增长的速度,供求矛盾最严重的时候大概是全球需求100万箱,生产能力有250万,生产能力是需求的1.5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厂,只会加剧供求失衡的矛盾。
实现低成本扩张成为可能。很多厂家都是因为受高利润的吸引而仓促上马,技术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有限的生产能力加上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的订单非常少,甚至很多厂家几乎没有订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收购谈判,对方几乎没有什么谈判筹码,收购价格基本由买家一口说了算。收购方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国家投资政策的限制。由于行业内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加上集装箱生产厂投资额非常大,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当时国家明确规定控制新的项目上马,新项目必须经过严格审批。通过建立新的生产厂来实现扩张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麦伯良果断实施收购战略,通过收购来消灭一些生产能力,在维护市场的同时实现规模的扩张。麦伯良说:“经过认真调研和周密策划,我们在93年开始出击。”
90年代初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出现持续的增长,尤其是出口。中国的出口多是价低量大的产品,对集装箱运输的需求一直稳步在增长。由于集装箱的需求主要在国内,使得箱子生产出来后的运输成本相对比较低。业务增长的巨大空间客观为中集的扩张提供了机遇。
从内部来说,公司进行了股权重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加盟公司董事会,公司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中远”的加入,不仅壮大了股东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集迫切需要的市场资源。作为国际上的大型航空公司之一,“中远”本身对集装箱就有一定的需求。这种订单方面的支持使中集逐渐从停产的状态中恢复起集装箱的生产。
实施收购战略
1991年,麦伯良就任总经理后,在中集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他一方面重视市场调查,把握市场走向,培养专业营销队伍,全面接触国际主要航运公司和集装箱租赁公司,逐渐扩大市场覆盖面并优化客户结构;另一方面,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狠抓公司内部管理,采取目标管理指标考核办法,同时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竞争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如果连自身内部都没有管理好,奢谈收购是毫无意义的,”麦伯良说,“因为收购企业后要对其进行改造和管理,没有足够的实力是很难产生效益的。”麦伯良认为,自身品牌形成优势是进行收购扩张的前提。在良好品牌声誉的基础上,通过收购扩大规模,才有可能产生效益。到93年的时候,中集各方面都准备就绪,在周密策划之后首度出击,收购了大连集装箱公司51%的股权,揭开了收购的序幕。
麦伯良兼并决策的来源之一,是对区域因素的考虑。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区域因素:第一,区域经济环境。当时国家实行沿海开放政策,整个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法制环境、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经济的发达程度都比内地强。因此,中集的收购对象基本限定在沿海地区。第二,对客户要求的反应速度。客户都希望集装箱一生产出来,就能在最近的地方装货出口,这样成本是最低的。华南地区生产的箱子调到华北去装货然后出口,显然要比在华北生产、当地交货从时间上、成本上说都要有优势。第三,国际贸易趋势。集装箱的主要作用是在国际贸易里担任运输设备的角色,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发展。集装箱制造业之所以经历了一个从美国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的过程,因为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成本优势,二是有需求。中国刚好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人力成本优势经历了一个同样的转移过程;其次,国际贸易是不平衡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出口产品多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多采用海运形式,需要大量的集装箱。
具体到单个收购对象,麦伯良重视对其生产经营状况的分析。根据行业生产过剩、很多企业经营不善的特点,在前期的兼并对手上,中集集团选择了收购劣势企业、低成本扩张的策略。这些劣势企业基本上是没有价值可言,在谈判的过程里,被收购方基本没有筹码可以谈,价格上基本是中集一锤定音。而中集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对其管理进行提升,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迅速获得效益。
在中集后期的收购中,收购策略主要是强强合作。如99年出资2800万元,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在青岛两个厂的有形资产。这些实力很强的企业这时候在集装箱制造业已经失去了以前的优势,退居第二、第三,开始萌生退意。中集通过对它们的收购,一方面是逼它们快点退出去,让出它们仍然占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避免了直接竞争和重复建设对市场价格的破坏,维护了一个有盈利的市场价格。
中集集团的收购是个经过系统设计、整体策划的战略,在选择收购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未来的战略部署。基于集装箱生产在中国已形成了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区域的特点,麦伯良确立了在每个区域建立生产基地的兼并策略,以实现最佳地区布局,获取有利的战略优势。1993年初,中集收购了大连集装箱公司51%的股权,首先在华北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1994年7月,中集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的股权,建立了华东基地。这样加上在深圳的生产基地,中集两年内便完成了在中国大陆全方位的生产服务格局。在对被收购公司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后,中集集团又在96年兼并了广东新会的一家集装箱厂,当年集团的产销量达到了19.9万标准箱,实现了世界第一的梦想。1998年,中集集团利用集装箱行业内部进行大幅调整的机会,又先后兼并了青岛现代冷藏箱公司、青岛现代集装箱公司、天津北洋集装箱公司、上海远东集装箱公司四家企业,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球集装箱龙头的地位更加巩固。
在考虑战略部署时,麦伯良的眼光并没有只局限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他一直都在关注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他认为,国际上未来唯一可能形成竞争对手的亚洲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因为印尼的人工费跟印度、泰国、越南这些国家相比是最便宜的。尽管刚刚开始出现一些动荡,该国在过去30年里政局一直比较稳定。尽管中集目前主要在国内生产,但麦伯良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先行研究有潜力地区的法律和投资风险,以便在时机成熟时能够抢占先机,迅速完成对外投资。
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副总裁文礼克指出,兼并交易本身并不创造效益。只有策略运用得当,公司间结合得好,双方的融合增强了竞争力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为了使收购完成后能迅速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系,中集在兼并收购完成后立即派驻人员对企业进行重新改造。被收购企业的员工愿意留下来的,都可以留下来,但领导班子成员则全部换掉,由总部派驻,原来的领导班子降级使用。对于管理基础特别差的企业,包括部门经理,乃至主要岗位的班长都由总部派任。中集曾派驻最多的企业,一次派去了29人。
中集这种大换血的强硬措施与其集团公司的构成是分不开的。在中集,资产是维系集团公司与其下属企业关系的唯一纽带。中集旗下的20余家成员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它们与集团公司都是受资者与投资者的关系。中集在投资、收购或兼并企业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力争控股,以保证新设立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基本由中集委派。对集团主业,中集基本采取承包经营的管理办法,这样即使中集未能在该类企业中达到控股比例,仍可将该类企业视作全资子公司进行管理。这样的投资原则和承包经营办法,确保了新设立企业基本由中集人去管理和经营,加快了新成员企业对中集文化的认同,有效地实现了中集管理经验、生产及技术经验的推广。中集这种以深圳为依托,通过兼并行动辐射内地,在完成自身发展战略的同时,变劣势企业为优势企业,纳入集团统一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做法,被称为“中集的龙头效应”。
外派干部的最重要任务是让被收购企业起步,主要把中集的管理、理念移植过去,进行传帮带的过程,一般在企业运行一年以后再往回调。这种把中集的管理模式整套移植过去的做法,使得被收购企业迅速融入中集的管理体系,保证了中集整体战略的实施。在调换被购企业原来的领导班子时,也曾遇到一些障碍,但中集坚持既定的策略,或强硬或巧妙地换掉原来的核心领导。
通过外派干部的运作,中集将集团公司的目标管理体制移植到被收购企业。中集的目标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考核结果不仅与企业经营者或经营班子挂钩,而且与企业全体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指标考核体现了重奖轻罚的原则。下属企业建立相应的一套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指标考核体系,将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了集团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考核指标的制定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各下属公司在集团战略发展中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管理基础而各有侧重,确保其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在麦伯良看来,造就一些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的员工干部,是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在被收购企业的管理中尤其重要。塑造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式多样的,但目标必须是所有员工一致认同的。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人们都是希望能有一个环境让他们成才。但中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中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麦伯良为每个人都提供一个舞台,以结果为导向,提倡全体员工“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中集通过外派干部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改造,把中集的文化移植过去,实现双方的融合。
体现规模优势
在进行收购行动的同时,麦伯良对中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中集从1994年开始以集团架构进行运作。从93年兼并扩张开始,兼并战略使中集的规模迅速扩大。经过7年的发展,集团资产总额从1993年5.7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现在的63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从1993年的1.3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现在的17.54亿元人民币。通过兼并战略实现规模扩张以后,中集的运作发生了以下变化:
首先,大宗原材料采购实现统一运筹,材料采购成本大幅降低。集装箱的材料消耗,主要是钢材、油漆、木地板。这三项的成本大约占材料总成本的70%左右。关于这些大宗原材料的采购,中集充分利用规模扩大后集团采购量大、需求稳定的优势,坚持三级谈判,三级压价制度,确保了材料的质优价廉,实现了直接控制、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的方式。
其次,生产得以统一安排,运输成本降低。集装箱空箱运输成本很高,如在青岛生产当地交货,单箱运输费用需20多美元。但如果在大连生产青岛交货,单箱运输成本则要多出100多美元。通过兼并扩张后,中集充分利用其在中国三大区域都有生产基地、布局均衡的优势,统一下达生产任务,降低空箱运输成本,效果十分显著。如中集集团下属南方中集公司1998年因避免与下属新会中集公司的交叉运输节省费用100多万美元。
再次,整个集团目标管理体制的推行,使统一的成本考核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集集团统一接单及安排生产的情况决定了各下属公司不能控制箱价,只能控制成本,使下属公司成为成本中心,成本考核正是制定成本指标来考核各下属公司。在成本考核中严格执行奖优罚劣原则:低于指标者奖,超过指标者罚。引导下属公司把成本管理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其具体做法是:1.依据各下属公司的历史数据、环境、物料采购预测等内容并征求各企业意见后制定出各企业的计划成本指标;2.各企业按照计划成本指标,制定具体实施办法;3.年终评审考核,进行奖罚。在实际操作中计划指标如需调整,须按规定程序,最后报经总经理批准。这种成本管理考核使下属公司十分注重指标的执行与完成,使成本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较好地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兼并战略实施过程中,中集还通过利用无形资产降低收购成本,积累了重要的股权运作经验。中集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商誉。公司成功利用无形资产,在兼并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减少了收购费用,获得了实际利益。如在对南通顺达公司的收购过程中,中集先行收购72%的股权,在对顺达投入资金、扩大生产能力后又将其持有的该公司10%股权转让给日本住友商社,减少了收购费用。这是中集将自身管理、商誉等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的最初尝试。在对新会中集实施兼并时,中集充分利用自身综合竞争优势,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被兼并的劣势企业变为优势企业。在收购的同时将自身持有的该公司40%股权转让给四家境外公司,获利4,500多万元。如今,新会公司的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干货集装箱生产厂。
作者Glen Zhang为本刊采写编辑。
豪禾品牌资讯
brand information
- vi设计
- logo设计
- 海报设计
- 导视系统
- 包装设计
- 企业宣传片
- 公关策划
- 网站设计
- 动漫主题资源
- 品牌策划
- 产品营销
- 互动行销
- 创意设计
- si空间
- 餐饮品牌
- 品牌命名
- 品牌定位
- 品牌诊断
- 品牌建设
- 品牌百科
- 设计前沿
- 时尚热点
- 豪禾动态
- B2B品牌战略
相关案例
Related cases
潍坊餐饮品牌全案策划|烧烤品牌全案设计|老字号烧烤店-山东谭氏烧烤品牌全案策划
- 2021/10/23隐形眼镜品牌全案策划,品牌战略表现,超级符号,超级话语,话语体系规划设计...
- 2021/10/20教育品牌全案策划-北京金峰练字品牌形象设计升级策划上海...
- 2021/10/20餐饮品牌品牌升级:掘金连锁餐饮行业策划,品牌设计战略伊秀日本料理...
- 2021/10/13连锁餐饮行业品牌营销策划-连锁餐饮企业品牌设计-熊觅花样好食社区店...
- 2021/09/09儿童教育培训品牌策划-品牌全案策划设计_教育品牌策划全案升级...
- 2021/08/03亢敏君功能性食品品牌策划营销快消品牌全案策划升级-超级符号-话语体系构建!...
- 2021/07/22嘻嘻未来绘教育品牌策划设计,打造体验式儿童场景教育新标杆...
- 2021/07/05嫥妍美容仪器品牌定位包装全案策划 美容棒化妆品行业品牌全案设计...
- 2021/06/04高端男装品牌全案策划|梵一集polo衫 T恤衫男装战略定位品牌落地...
亚盈体育app下载相关的文章
Related articles
上海品牌建设策略公司--以品牌开拓市场
- 2020/10/18企业文化建设分哪几个阶段?做企业文化策划的公司...
- 2020/10/18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 2020/10/02企业文化策划-企业文化背后的故事...
- 2020/10/02企业文化整合的原则-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策划:重任、企业愿景和价值观念...
- 2020/09/30企业文化策划原则-企业文化策划的几大要素...
- 2020/08/19智慧城市战略定位规划正在实施进行...
- 2019/12/19商业品牌建设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 2019/07/17战略规划咨询帮助品牌找准自身使命...
- 2019/06/28公司发展战略方针有哪些?如何确定公司发展战略?...
品牌咨询
细分市场行业标识
打造全新的品牌视觉形象
最新案例推荐
Related cases
最新资讯推荐
related information
餐饮品牌VI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比较合适?
- 2022/02/14上海品牌全案策划营销是否会比较重要?...
- 2022/02/14上海企业品牌设计怎么合理制定目标...
- 2022/02/12高端化妆护肤品包装设计品牌定位方面的特点...
- 2022/02/12生鲜超市品牌全案提升商家实力...
- 2022/02/11上海品牌包装设计要了解到哪些问题?...
- 2022/02/11上海品牌VI设计怎么收取费用...
- 2022/02/07上海企业logo设计应该要达到哪些要求?...
- 2022/02/07上海品牌VI设计为什么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 2022/02/06上海保健品广告策划公司|保健食品广告设计|保健食品营销策划公司...
科技融合情感:梅赛德斯的营销突围
- 2021/10/19燕窝品牌营销策划,逐步提升市场销量...
- 2019/05/14餐饮vi设计项目清单包括哪些餐饮vi设计项目及vi设计报价...
- 2016/03/07三折页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 2015/12/07公司宣传画册设计方法与构思...
- 2018/06/11品牌整合形象设计强化高端品牌竞争力...
- 2018/06/20集团品牌规划为何不可缺少...
- 2018/04/23策划专业有哪些需要学习什么...
- 2016/10/25想提高公司形象的话,请找上海品牌设计...
- 2020/06/03上海品牌包装策划公司—服务企业,服务市场...
logo设计公司的前景
- 1970/01/01美御品牌设计论日本包装设计...
- 2019/09/03logo标志设计的策略有哪些?...
- 2017/03/21RIG时尚服装平面广告 - |RIG|时尚服装|广告|...
- 2016/01/15品牌策划公司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019/04/08餐饮行业品牌策划的3个“雷区”...
- 2019/11/13苏州制造业logo设计:简述logo设计的发展趋势...
- 2018/11/20优秀企业vi设计作用体现在哪里?...
- 2014/09/12专业的企业品牌设计...
- 2016/04/14广告全案策划的方法与技巧...